国内资讯
长江网讯(记者李金友)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全会结合武汉实际,提出打造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2019年上海车展上,东风风神全新AX7 FCV氢燃料电池版本亮相。通讯员高旭供图
氢能产业,被列为武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今年9月,市政府下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力争通过3年时间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引领区,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多位专家、企业家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武汉突破性发展氢能产业,要立足于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让氢能产业成为武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之一。
制图|职文胜
【氢能“三链”】
能源链
培育5-10家制氢(氢源)、氢储运重点企业,建成15座以上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
武汉理工氢电掌握膜电极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产量位居全球前列,并销往全球多个国家,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研发出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储氢量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350个大气压高压储氢量的近3倍。
技术链
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在氢能产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和检测、认证机构。
武汉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
产业链
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引领,按照“十、百、千”辆的节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000辆,培育和引进50家以上整车生产、船舶制造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武汉打造氢能产业链,东风公司是重要一环。
全国首批氢燃料电池通勤客车在汉交付,加氢3-5分钟最多可跑300公里。
产业优势明显,武汉打造“氢能之都”正当时
氢能,来源丰富、绿色环保、能量密度大、转化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被视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
继2018年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之后,今年9月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
市委十三届十中全会又把氢能产业提升到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六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高端产业。
“武汉发展氢能产业,打造‘氢能之都’正当其时。”两年前的一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会长毛宗强就表达了这个观点:武汉氢能研究起步早、科研实力强、产业基础良好,湖北和武汉市各级政府重视、政策给力,武汉发展氢能产业正当时。
全国首批氢燃料电池通勤客车在汉交付,加氢3-5分钟最多可跑300公里。
他认为,科研实力上,武汉是国内最早的氢能产业研究地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产业优势上,武汉是全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已形成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的氢能产业基地。
3年打造国内氢能示范应用引领区,《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列出路线图、时间表。
建设氢能源链。培育5-10家制氢(氢源)、氢储运重点企业,建成15座以上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
强化氢能技术链。强化氢能产业基础研发,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在氢能产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和检测、认证机构。
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链。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引领,按照“十、百、千”辆的节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000辆,培育和引进50家以上整车生产、船舶制造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在产业布局上,“以青山、武汉经开区为重点,建设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武汉拿出真金白银为氢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支持。以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发起人,联合金融、风投和产业资本,分期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基金。
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武汉发展氢能有底气
武汉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以及近年来落户武汉的雄韬氢能、众宇动力等企业,在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突破并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从2018年开始,东风技术中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集合了15家企业、高校和机构,对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开发展开科研攻关,今年4月攻克燃料电堆在-20℃环境温度下的无辅助热源快速冷启动的技术难题,现正攻关-30℃无辅助热源快速冷启动技术,同时加快掌控氢燃料动力系统的电芯资源和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在第一代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上,东风公司还研发出国内首款高效率、高安全性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汽车公司前瞻技术研究院氢动力专业负责人谢奇光介绍,东风公司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未来战略方向之一,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无人堆叠的电堆与系统工艺验证线,解决了电堆批量化生产工艺。
海归博士李骁创办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氢能源动力系统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掌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1平方米质子交换膜重20多克,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等价。以前,中国所需99%以上依赖进口?!蔽浜郝潭饽苣茉醇际跤邢薰靖弊芫砹蹶唤樯?,质子交换膜作为生产膜电极的关键材料,国电投氢能公司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性能与国外产品相当。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武汉理工氢电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产量位居全球前列,并销往全球多个国家;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研发出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储氢量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350个大气压高压储氢量的近3倍。
氢燃料电池。
打造氢能“三链”,武汉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武汉经开区是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一极。正在召开的武汉经开区(汉南区)两会提出,至2025年,打造氢能千亿元产业集群。
在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园,有一张招商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注了全区氢能产业布局,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罢庑┢笠荡蠖嗾莆樟斯丶诵募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负责人表示。
12月2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台130千瓦的氢能发动机即将装入重型卡车,上路进行实地测试。这是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目前国内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将填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领域的空白。
2019年3月起,由武汉雄韬氢雄研发的26辆氢能源公交车先后在武汉经开区5条公交线路上投入运营,这是武汉最大规模氢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营。
武汉雄韬氢雄研发的氢能源公交车。 记者杨涛 摄
武汉雄韬氢雄运营总监詹全军介绍,去年,由雄韬股份参与投资的全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已在汉投入运营,投资50亿元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氢能产业园,可年产膜电极100万片,电堆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10万套,可装配10万台氢能汽车整车,可实现年产值143亿元。
武汉打造氢能产业链,东风公司是重要一环。
12月8日,工信部发布第339批新车申报目录,东风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舟e·H2在列。
“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全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匹配方案?!倍缙登罢凹际跹芯吭呵舛ψㄒ蹈涸鹑诵黄婀饨樯?,在这款车型前舱盖下,原来应该安装传统燃油发动机的位置,被一台样式新颖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所取代。
工作人员对即将出厂的燃料电池进行检查。 记者杨涛 摄
这台新车采用氢气作为能源,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60%,接近普通燃油车的两倍?!罢饪畛底畲蟮奶氐闶侨β?,目前是国内首款,产能5000辆/年,明年有望在武汉批量生产,将采用订单化生产?!?/span>
“我们将投资8000万元,在汉新建研发生产基地?!蔽浜褐谟疃Υ词既死铈缃樯?,众宇动力已正式进入产业化建设阶段,计划两到三年,以车用和摩托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系统为主导产品,实现年产万套电堆及动力系统能力。
膜电极被称为氢能源电池汽车的“心脏”,作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企业,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敖改旯谇饽懿捣⒄故盅该?,公司产值从2017年销售几百万元,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一个亿,未来不排除会像动力电池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说。
武汉突破性发展氢能产业,能源领域国家队——国家电投入场。
今年5月,武汉“云招商”央企专场,国家电投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过100亿元。7月,国家电投旗下的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绿动公司”),打造华中氢能产业基地,产品包括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以及系统。
目前,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计划明年底完成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中试线并启动量产。到2024年前,将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肮那饽芎诵墓丶际鹾筒?,将在武汉基地不断发展、衍生和壮大?!蔽浜郝潭靖弊芫砹蹶凰?。
“武汉有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聚集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的顶尖企业,掌握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产业链,完全有希望成为武汉下一个千亿产业,打造‘氢能之都’?!弊冶硎荆浜鹤叛塾谌盗床季?、打造千亿氢能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氢能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走入市场。
【纵深】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八大战略”。
武汉“八大战略”之 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快动能转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1.增强支柱产业支撑力
实施支柱产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和流量经济,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改,促进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力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3.增强现代服务业带动力
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会展、航运交易、法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级,打造中国服务名城
4.把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武汉
加快发展新产业 打造“965”产业集群
“9” 支柱产业
·“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制造和服务
·大健康和生物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建造
·商贸物流
·现代金融
·绿色环保
·文化旅游
“6” 新兴产业
·网络安全
·航空航天
·空天信息
·人工智能
·数字创意
·氢能
“5” 未来产业
·电磁能
·量子科技
·超级计算
·脑科学和类脑科学
·深地深海深空

2019年上海车展上,东风风神全新AX7 FCV氢燃料电池版本亮相。通讯员高旭供图
氢能产业,被列为武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今年9月,市政府下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力争通过3年时间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引领区,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多位专家、企业家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武汉突破性发展氢能产业,要立足于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让氢能产业成为武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之一。

制图|职文胜
【氢能“三链”】
能源链
培育5-10家制氢(氢源)、氢储运重点企业,建成15座以上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
武汉理工氢电掌握膜电极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产量位居全球前列,并销往全球多个国家,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研发出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储氢量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350个大气压高压储氢量的近3倍。
技术链
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在氢能产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和检测、认证机构。
武汉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
产业链
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引领,按照“十、百、千”辆的节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000辆,培育和引进50家以上整车生产、船舶制造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武汉打造氢能产业链,东风公司是重要一环。

全国首批氢燃料电池通勤客车在汉交付,加氢3-5分钟最多可跑300公里。
产业优势明显,武汉打造“氢能之都”正当时
氢能,来源丰富、绿色环保、能量密度大、转化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被视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
继2018年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之后,今年9月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
市委十三届十中全会又把氢能产业提升到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六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高端产业。
“武汉发展氢能产业,打造‘氢能之都’正当其时。”两年前的一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会长毛宗强就表达了这个观点:武汉氢能研究起步早、科研实力强、产业基础良好,湖北和武汉市各级政府重视、政策给力,武汉发展氢能产业正当时。

全国首批氢燃料电池通勤客车在汉交付,加氢3-5分钟最多可跑300公里。
他认为,科研实力上,武汉是国内最早的氢能产业研究地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产业优势上,武汉是全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已形成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的氢能产业基地。
3年打造国内氢能示范应用引领区,《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列出路线图、时间表。
建设氢能源链。培育5-10家制氢(氢源)、氢储运重点企业,建成15座以上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
强化氢能技术链。强化氢能产业基础研发,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在氢能产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和检测、认证机构。
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链。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引领,按照“十、百、千”辆的节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000辆,培育和引进50家以上整车生产、船舶制造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在产业布局上,“以青山、武汉经开区为重点,建设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武汉拿出真金白银为氢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支持。以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发起人,联合金融、风投和产业资本,分期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基金。
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武汉发展氢能有底气
武汉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集聚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以及近年来落户武汉的雄韬氢能、众宇动力等企业,在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突破并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从2018年开始,东风技术中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集合了15家企业、高校和机构,对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开发展开科研攻关,今年4月攻克燃料电堆在-20℃环境温度下的无辅助热源快速冷启动的技术难题,现正攻关-30℃无辅助热源快速冷启动技术,同时加快掌控氢燃料动力系统的电芯资源和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在第一代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上,东风公司还研发出国内首款高效率、高安全性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汽车公司前瞻技术研究院氢动力专业负责人谢奇光介绍,东风公司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未来战略方向之一,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无人堆叠的电堆与系统工艺验证线,解决了电堆批量化生产工艺。
海归博士李骁创办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氢能源动力系统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掌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1平方米质子交换膜重20多克,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等价。以前,中国所需99%以上依赖进口?!蔽浜郝潭饽苣茉醇际跤邢薰靖弊芫砹蹶唤樯?,质子交换膜作为生产膜电极的关键材料,国电投氢能公司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性能与国外产品相当。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武汉理工氢电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产量位居全球前列,并销往全球多个国家;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研发出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储氢量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350个大气压高压储氢量的近3倍。

氢燃料电池。
打造氢能“三链”,武汉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武汉经开区是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一极。正在召开的武汉经开区(汉南区)两会提出,至2025年,打造氢能千亿元产业集群。
在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园,有一张招商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注了全区氢能产业布局,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罢庑┢笠荡蠖嗾莆樟斯丶诵募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负责人表示。
12月2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台130千瓦的氢能发动机即将装入重型卡车,上路进行实地测试。这是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目前国内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将填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领域的空白。
2019年3月起,由武汉雄韬氢雄研发的26辆氢能源公交车先后在武汉经开区5条公交线路上投入运营,这是武汉最大规模氢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营。

武汉雄韬氢雄研发的氢能源公交车。 记者杨涛 摄
武汉雄韬氢雄运营总监詹全军介绍,去年,由雄韬股份参与投资的全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已在汉投入运营,投资50亿元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氢能产业园,可年产膜电极100万片,电堆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10万套,可装配10万台氢能汽车整车,可实现年产值143亿元。
武汉打造氢能产业链,东风公司是重要一环。
12月8日,工信部发布第339批新车申报目录,东风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舟e·H2在列。
“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全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匹配方案?!倍缙登罢凹际跹芯吭呵舛ψㄒ蹈涸鹑诵黄婀饨樯?,在这款车型前舱盖下,原来应该安装传统燃油发动机的位置,被一台样式新颖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所取代。

工作人员对即将出厂的燃料电池进行检查。 记者杨涛 摄
这台新车采用氢气作为能源,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60%,接近普通燃油车的两倍?!罢饪畛底畲蟮奶氐闶侨β?,目前是国内首款,产能5000辆/年,明年有望在武汉批量生产,将采用订单化生产?!?/span>
“我们将投资8000万元,在汉新建研发生产基地?!蔽浜褐谟疃Υ词既死铈缃樯?,众宇动力已正式进入产业化建设阶段,计划两到三年,以车用和摩托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系统为主导产品,实现年产万套电堆及动力系统能力。
膜电极被称为氢能源电池汽车的“心脏”,作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企业,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敖改旯谇饽懿捣⒄故盅该?,公司产值从2017年销售几百万元,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一个亿,未来不排除会像动力电池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说。
武汉突破性发展氢能产业,能源领域国家队——国家电投入场。
今年5月,武汉“云招商”央企专场,国家电投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过100亿元。7月,国家电投旗下的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绿动公司”),打造华中氢能产业基地,产品包括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以及系统。
目前,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计划明年底完成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中试线并启动量产。到2024年前,将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肮那饽芎诵墓丶际鹾筒?,将在武汉基地不断发展、衍生和壮大?!蔽浜郝潭靖弊芫砹蹶凰?。
“武汉有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聚集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的顶尖企业,掌握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产业链,完全有希望成为武汉下一个千亿产业,打造‘氢能之都’?!弊冶硎荆浜鹤叛塾谌盗床季?、打造千亿氢能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氢能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走入市场。
【纵深】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八大战略”。
武汉“八大战略”之 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快动能转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1.增强支柱产业支撑力
实施支柱产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和流量经济,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改,促进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力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3.增强现代服务业带动力
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会展、航运交易、法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级,打造中国服务名城
4.把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武汉
加快发展新产业 打造“965”产业集群
“9” 支柱产业
·“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制造和服务
·大健康和生物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建造
·商贸物流
·现代金融
·绿色环保
·文化旅游
“6” 新兴产业
·网络安全
·航空航天
·空天信息
·人工智能
·数字创意
·氢能
“5” 未来产业
·电磁能
·量子科技
·超级计算
·脑科学和类脑科学
·深地深海深空
来源:长江网